tags: 治则
pages: 270
根据不同季节时令气候的特点和时间节律变化,制定适宜治法和方药的原则,称为“因时制宜”。
因时之“时”一是指自然界的时令气候特点,二是指年、月、日的时间变化规律。《灵枢·岁露论》
说:“人与天地相参也,与日月相应也。”年月季节、昼夜晨昏等时间因素,既可形成自然界不同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,同时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病机变化也带来一定影响,因此,要注意在不同的天时气候及时间节律条件下的治疗宜忌。
以季节而言,由于季节间的气候变化幅度大,故对人的生理、病变影响很大。如春夏季节,气候由温渐热,阳气升发,人体腠理疏松开泄,即使外感风寒,也应注意慎用麻黄、桂枝等发汗力强的辛温发散之品,以免开泄太过,耗伤气阴;而秋冬季节,气候由凉变寒,阴盛阳衰,人体腠理致密,阳气潜藏于内,此时若病热证,也当慎用石膏、黄连等寒凉之品,以防苦寒伤阳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
曰:“用温远温,用热远热,用凉远凉,用寒远寒。”所谓“用温远温”,“远”,避之谓;前者之“温”,指药物之温,后者之“温”,指气候之温;即用温性药时,当避其气候之温,如春季慎用人参等温性药物。余者与此同义。
以月令而言,《素问·八正神明论》
提出“月生无泻,月满无补,月郭空无治,是谓得时而调之”的治疗原则。提示治疗疾病时须考虑每月的月相盈亏圆缺变化规律,在针灸及妇科月经病治疗中较为常用。
以昼夜而言,日夜阴阳之气消长不同,人亦应之。因而某些病证,如阴虚的午后潮热,湿温的身热不扬而午后加重,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等,也具有日夜的时相特征,亦当考虑在不同的时间实施治疗。针灸“子午流注针法”,即是根据不同时辰而有取经与取穴的相对特异性,是择时治疗的最好体现。治疗时顺应昼夜阴阳消长的节律,结合人体正气消长和病理变化规律择时选方服药,以求取得更好的疗效。如李杲曾归纳出一日的不同服药时间,有食前服、食后服、食远服、上午服、临卧服和不拘时服等。